在飞机上只看了一半 今天清明节加长版上映来戏院看完 太好哭了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想爷爷了 电影对死亡的解读和思考 让我有些释怀 三个主角都演得好好 黄子华演技派真诚,卫诗雅令人动容,许冠文老爷子冷冷地时不时丢出一些笑料来 红磡是我上学的地方,一帮年轻人放学后走过街天桥涌去红磡黄埔吃夜宵、回家,那时候知道有红磡殡仪馆的存在,但是从没去过一街之隔的那里看过,阳气阴气平衡共存在这个繁忙热闹的地方。 影片结尾俯拍整个红磡,红砖的教学楼、维多利亚港、以及对面的港岛,回想这些年在香港的生活轨迹都囊括在这个航拍画面中… 几段戳中我“开始哭”的金句: 「眼泪不要滴在先人身上,先人会舍不得离开的。」 「不止死人要超渡,生人也需要破地狱,生人都有好多地狱。」 结尾文哥写给文玥的信 「你也要当自己是宝。」
赞誉声音已经太多了,作为点映第一时间就去看的人憋了十几天才来记录一下感受。实在非常讨厌「父爱沉默如山」这种上世纪亲情片表现手法,以人死为大所以什么都应该被原谅被消解,把对亲情的亏欠用死亡这个生理学概念就轻易模糊化了,当然这是很普遍的日常,很父权很中国人。一边是女主在成长在反抗家庭,一边还是渴望得到父亲的认同和允许,似乎这个家庭这个父亲的认可就是她精神支柱,催出我的眼泪只是为了女主委屈而流。然后就是故事间非常松散,以电视剧单元拍摄方式去表现入门殡葬的过程,导演对剧情把控度还欠缺火候,只是比较生硬地展示一个个泪点,男主从势利赚钱到投入感情也是很突兀。最后是说教味道比较浓,不懂留白和点到即止,好几个地方犹如栋笃笑现场,尤其是关于怀孕那番对伴侣不负责任言论,所有事都是用来展开说教的工具,太爹味过时了
黄子华不是败笔却是障碍。片子以兄带妹为父超渡将重塑家庭格局走向高潮,但这一跃却要黄在灵堂上突然宣布(台词很烂)代老掌门传信以示正统维新。明明可以兄妹宣布他支持。皆因子华是新一代喜剧之王,靠他推高票房重振雄风,故而首施两端。对话戏写和调度得都差(周围人没反应,许冠文那个头都要抠掉皮)。开篇写非遗却不展示,不立“老屎忽”的行尊,显不出“破”之力。黄子华仍是演余乐天,这精仔怎么可能犯下扔藤椅和不知死因的错?纯放水。喜欢卫诗雅和金燕玲的戏,街坊老汤才是陪伴和抚慰,胜过智慧中年人天台良言。但莲姐去世却觉得这家其他人不认识她,戏割裂。心情不好就去睡已婚男也很男本位。死攻“女人污秽”又轻忽地放掉病父在女儿面前男性自尊受挫的复杂性。生仔也无语,真不是父母年龄问题,在一个低潮的质子时代你能不能允许孩子不卷?
生人都要破地獄嘅,但是對於同志來說,大陸版並沒有破同志的地獄。戴戒指情節的刪減對於故事推動影響很小,是,沒錯,但是結合情節,這樣的說法對於同志的情感傷害很大,女人沒有污糟邋遢,難道同志就有嗎?《破·地獄》本質在說關係,生人與死人、老派與新世代、父母與子女,在生死這一大命題下,基本都完成得很好,只是許冠文與衛詩雅、黃子華和周家怡兩對的關係,都還可以寫得更加,尤其前者,父親的道歉沒能在生時說出,很難不說仍是對父權的推崇。從《神算》到《破·地獄》,從影壇無名後輩的高攀又失意,到港片救世主與前輩的平等合作,黃子華與許冠文花了32年有餘,兩代港片喜劇之王的再次合作,不是喜劇,不只是喜劇。太多演員的表現都值得大讚,黃子華、許冠文、衛詩雅、朱栢康、秦沛、金燕玲、韋羅莎、梁雍婷,尤其是朱栢康,該他得獎了。
最后卫诗雅的大戏虽然催泪,但却是故事最陈旧的部分。有哪怕站在丝毫女儿的立场上想过吗?一个一生被自己视作偶像的父亲嫌弃“女人污秽”的女儿,一个因为“传男不传女”而无法继承自己向往的衣钵的女儿。她居然还捍卫父权师权,骂不够信这一行的哥哥欺师灭祖。她做的救护职业是父亲职业的“代偿职业”,最后在父亲死时才因为父悔悟得到认可,终于得到破地狱的资格。这还是遗愿才有资格授予女性的“不破不立”。这故事在香港卖座和港地乃至粤语文化区下的师道教义不无关系,在内地这套叙事已经行不通了,什么年代了还在传男不传女呢?从卫诗雅的视角去写一个反抗者的故事难道不是更好吗?哦还有,人们会为这个故事哭,是因为这个世界有太多死了也不说爱的的爸爸了。而死亡太容易使得人们原谅,因为你实在是必须原谅。但我们需要一些原谅以外的叙事。
×/10 香港电影有自己的韩延,不,韩延来了都会自愧不如。通篇都在讲「死亡」却未必见得对「活人」有多少尊重,有种女儿任劳任怨一辈子只为得到老父亲认可的配得感,前排男观众对着结尾狠狠抹了一把眼泪又是代入谁的视角共情了?神仙来了都救不了完全负分的剧作,竟然花了一个小时去拼凑连续剧一般的段落,才勉强进入主线叙事(顾长卫《最爱》直呼内行),而且还是最陈旧最保守最无趣的价值观念-请陈述破·地狱的“破”有几重含义?这是中学生阅读理解级别的鸡汤放送。提名年度最糟糕配乐(只要震得够响不怕你不落泪),提名年度最装腔作势表演(黄子华在前后两处有金像影帝般的伪高光、卫诗雅在片场哭了得有十万毫升泪水才会瞪大眼睛直视观众),提名年度最过誉影片。
活人也需要破地狱,活人也有许多地狱! 这句话算是这部电影的题眼了,点出了殡葬仪式的本质并不仅只是告慰亡者,更重要的是“超度生者”。 这部电影能成为香港影史华语票房第一还是颇具产业意义的,说明除了主流的动作、爱情、犯罪等商业电影,这一类探讨人性、生死命题的现实题材同样可以大爆特爆。相信接下来在大陆也会引起极大范围的共鸣,在岁末年初之际帮助更多的人破除内心的地狱。 于是,这部电影也成了某种情感纽带,可以让观众重新审视与家人的关系,重新思考生死这样的命题,或许这样,我们才能更好地面临生活中如此众多的困难与挑战。 最后,许冠文再次贡献了影帝级别的表演,而黄子华一人就主演了三部影史票房前五的港片,太生猛了!
集结一群老中青戏骨的殡葬亲情题材电影,各个演员的表演没有问题,但剧情松散,套路,且煽情过度,外科与内核一样陈旧。金燕玲饰演了一个“为了死亡而死亡”的功能性角色。反倒是能与“为了儿子的人生而忤逆父亲、放弃继承喃呒事业”的儿子产生共鸣。“超度活人”的概念也很好。传统与现代观念的冲突、父女、父子原生家庭的问题、夫妻对是否生育的矛盾,条条重要的角色关系线索与故事线,都只靠片尾一场“破地狱”的仪式就能解决吗?就能让女儿与父亲与哥哥和解、解开心结?套路感实在太生硬刻意。可能这就是杜Sir说的“《狮子山下》”式电影吧。如果香港影人只能拍出这样所谓“叫好叫座”电影,那还蛮令人叹息的。香港电影,也需要一场“破地狱”。两星半
【C-】针对《好东西》一切有关“脱口秀”“金句堆砌”“非电影”的批评都完美适用于本片,因为真的无法看清戏与戏之间的连接逻辑,结构上的拼凑主义会让一部电影比脱口秀更糟糕。结尾的破地狱仪式更像是命题作文考生偏题后匆匆切回主题的补救,肢体从未展现过动态,因为言语已经定义一切,包装出来的那些感动也只是源于观众对生死界限的基本敬畏。所以黄子华的角色顺理成章在最后脱身,从《毒舌律师》沿用下来的路径依赖又一次复现(阳光、香港与演讲,原来你是HK擎天柱),这么看来倒像是《热辣滚烫》的方法阴暗面,明星本人无需全情投入便可置身事外,形象利用率的最大化体现。
4.5分。看到泪流满面,那种经典的、关注人性的传统叙事与表演风格,让我想起谢晋电影。三观“非常正确”,即符合“进步自由主义”(当然会有很多人反对),又符合“进步中国传统”(当然很多人反对)。经典、正确又进步,让我落泪满足。但让我思维火花乱闪的,则是另一些东西:民间信仰的延绵、自足、自信,个体草根的自救与互救,稳定社群的相互帮衬,中西彼此不排斥的“世界主义”与“地域主义”的共存共生。对比最近有关上海的都市电影和电视剧,光鲜亮丽明艳动人到看不到一点垃圾,烟火气已被更新改造到只剩最新风格装修气,每个人都如闪亮亮原子们全无死角也全无根基。
这个影片的隐喻很像你港现在的电影业处境。80岁的老男人终于爹不动了,把话事权交给了一个60岁的人继续爹。表面上是给女性“上台”的权利了,实则还是被洗脑的、被左右的、维护父权的女性形象。故事也不想多说了,零碎化的叙事,把原本有戏剧张力的情节都打碎了,不对主线人物有影响,甚至连前面说的非遗也基本没怎么展现。文哥和道生的矛盾冲突也没怎么出来,人际关系都淡淡的,感觉也是浪费题材。其实去掉道生的那条故事线,丰富案例中的人物关系,将道生顶铺头的角色直接让文玥接,文玥再面对陈旧系统,打破传统,就感觉有意思多了,不需要再出来一个大状去维护正义啦。
很工整 也很老套… 前面3/4都让我一度在思考为什么这片会卖那么好 可能真的跟香港的文化有关吧?因为我真的无感 觉得又平又慢又无聊… 黄子华的人设也很奇怪 怎么他就突然转变了 变得对这行业认真且尊敬 还给老头儿了启发 一整个莫名其妙啊… 但是到最后 父女感情的段落 那封信配合女儿的那份破地狱仪式感 还是让我哭傻了 并不是共情这样的父亲 恰恰相反 而是想起了我的完美父亲 对我的爱和理解以及支持 甚至超越了他应有的限度 而我的选择却并没有让他放心和踏实 心里难受到了极点…… 所以总结一句 普世的情感还是有效 可电影本身 就真的很一般
婚礼策划师道生(黄子华 饰)因婚礼市场萧条而债台高筑,被迫改行成为葬礼经纪人。红白二事大相径庭,令道生处处碰壁,但最难一关是要得到喃呒师傅文哥(许冠文 饰)的认可。起初因为理念不合,道生与文哥冲突不断,两人的关系岌岌可危。但数次危难时刻文哥的出手相助,以及亲历文哥与女儿文玥(卫诗雅 饰)的相处点滴,道生与文哥之间的心结慢慢解开,也逐渐悟到“破地狱”的真正意义。
第4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(提名) 第18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男主角(提名)许冠文 第16届澳门国际电影节金莲花奖 最佳影片大奖(提名)
复制下载地址成功!
复制地址失败!!!,请您长按链接地址,手动复制